你以为你在合群,其实你是在浪费青春。
——李尚龙《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》
- 言而当,知也;默而当,亦知也。(《荀子·非十二子》)
- 凡事行,有益于理者立之,无益于理者废之。(《荀子·儒效》)
- 有兼听之明,而无奋矜之容;有兼覆之厚,而无伐德之色。(《荀子·正名》)
- 望时而待之,孰与应时而使之。(《荀子·天论》)
- 虽有戈矛之刺,不如恭俭之利也。故与人善言,暖于布帛;伤人之言,深于矛戟(《荀子·荣辱》)
- 凡斗者,必自以为是,而以人为非也。(《荀子·荣辱》)
- 务本节用财无极。(《荀子·成相》)
- 是是非非谓之智,非是是非谓之愚。(《荀子·修身》)
- 善学者尽其理,善行者究其难。(《荀子·大略》)
- 学不可以已。(《荀子·劝学》)
- 学所以益才也,砺所以致刃也。(《说苑·建本》)
- 川泽纳污,山薮藏疾,瑾瑜匿瑕。(《左传·宣公十五年》)
- 任重道远者,不择地而息;家贫亲老者,不择官而仕。(《韩诗外传》)
- 不仁之至忽其亲,不忠之至倍其君,不信之至欺其友。(《韩诗外传》)
- 兽穷则啮,鸟穷则啄,人穷则诈。(《韩诗外传》)
- 喜名者必多怨,好与者必多辱。(《韩诗外传》)
- 新沐者必弹冠,新浴者必振衣。(屈原《渔父》)
- 剑虽利,不厉不断;材虽美,不学不高。(《韩诗外传》)
- 君子学以聚之,问以辩之,宽以居之,仁以行之。(《周易·䷀乾·文言》)
- 居上位而不骄,在下位而不忧。(《周易·䷀乾·文言》)
- 君子终日乾乾,夕惕若,厉,无咎。(《周易·䷀乾》)
- 夫大人者,与天地合其德,与日月合其明,与四时合其序,与鬼神合其吉凶。(《周易·䷀乾·文言》)
- 劳而不伐,有功而不德,厚之至也。(《周易·系辞上》)
- 形而上者谓之道;形而下者谓之器。(《周易·系辞上》)
- 劳谦君子,万民服也。(《周易·䷎谦》)
- 乱之所生也,则言语以为阶。(《周易·系辞上》)
- 时止则止,时行则行,动静不失其时,其道光明。(《周易·䷳艮·彖传》)
- 不恒其德,或承之羞,(《周易·䷟恒》)
- 三人行,则损一人;一人行,则得其友。(《周易·䷨损》)
- 形相虽善而心术恶,无害为小人也。(《荀子·非相》)
- 观棋不语真君子,把酒多言是小人。(冯梦龙《醒世恒言·陈多寿生死夫妻》)
- 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——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——罗曼。罗兰 (作家 诺贝尔奖得主)
- 恐惧让你沦为囚犯,希望让你重获自由。–《肖申克的救赎》
【名句·出处】 虽有戈矛之刺,不如恭俭之利也。故与人善言,暖于布帛;伤人之言,深于矛戟(《荀子·荣辱》) 【原文·语境】 憍泄者,人之殃也;恭俭者,偋五兵也。虽有戈矛之刺,不如恭俭之利也。 ——《荀子·荣辱》节选 【释义·点评】 戈矛:古代兵器。刺:兵器的锋刃。恭俭:恭谨谦逊。利:锋利,锐利;引申为获取利益。这句话的意思是:即便持有戈矛一样的锋刃,也不如有恭谨谦逊那样的态度“锐利”,更容易获取利益。
故:所以。矛戟:矛和戟,古兵器。“故与人善言,暖于布帛;伤人之言,深于矛戟”的前一句为“虽有戈矛之刺,不如恭俭之利也”。意思是:即便持有戈矛一样的锋刃,也不如有恭谨谦逊那样的态度“锐利”,更容易获取利益。所以用好话与人交流,像布帛一样给人温暖;伤害人的话,比矛戟伤人还要深重。
兼听:广泛听取意见。奋矜:骄傲自大。兼覆:恩泽广覆,无所遗漏。伐德:夸耀自己的德行。 意思是:有广泛听取各种意见的明智,而没有傲慢自大的姿态;有恩泽万物的宽厚,而没有自我夸耀的得意形貌。 “有兼听之明,而无奋矜之容;有兼覆之厚,而无伐德之色”,说的是“圣人”在面对歪门邪说与其辩论时所持的态度。
盼望时令而等待其降福,怎么比得上适应时令而利用它呢。
【名句·出处】 凡斗者,必自以为是,而以人为非也。(《荀子·荣辱》) 【原文·语境】 凡斗者,必自以为是,而以人为非也。己诚是也,人诚非也,则是己君子,而人小人也;以君子与小人相贼害也,忧以忘其身,内以忘其亲,上以忘其君,岂不过甚矣哉! ——《荀子·荣辱》节选 【释义·点评】 意思是:大凡斗殴的人,一定自认为自己是对的,而认为对方是错的。
【名句·出处】 务本节用财无极。(《荀子·成相》) 【原文·语境】 请成相,言治方,君论有五约以明。君谨守之,下皆平正,国乃昌。臣下职,莫游食,务本节用财无极。 ——《荀子·成相》节选 【释义·点评】 意思是:致力于农业生产,节约用度,财富就会不断积累没有极限。务本:指务农。《汉书·文帝纪》:“农,天下之大本也,民所恃以生也。”
【名句·出处】 知之而不行,虽敦必困。(《荀子·儒效》) 【原文·语境】 圣人也者,本仁义,当是非,齐言行,不失豪厘,无他道焉,已乎行之矣。故闻之而不见,虽博必谬;见之而不知,虽识必妄;知之而不行,虽敦必困。 ——《荀子·儒效》节选 【释义·点评】 敦:丰富,丰厚。困:阻碍。“知之而不行,虽敦必困”的意思是:理解了而不去实行,虽然懂的很多也一定进步不了。“知之而不行,虽敦必困”强调的是实践的重要性。
【名句·出处】 是是非非谓之智,非是是非谓之愚。(《荀子·修身》) 【原文·语境】 是是非非谓之智,非是是非谓之愚。伤良曰谗,害良曰贼。是谓是,非谓非曰直。 ——《荀子·修身》节选 【释义·点评】 是是:前一“是”表示肯定;后一“是”表示对的、正确的。非非:前一“非”表示否定;后一“非”表示不对、错误的。 肯定正确的,否定不正确的,叫作智慧,否定正确的,肯定不正确的,叫作愚蠢。
名句·出处】 善学者尽其理,善行者究其难。(《荀子·大略》) 【原文·语境】 君子之学如蜕,幡然迁之。故其行效,其立效,其坐效,其置颜色、出辞气效。无留善,无宿问。 善学者尽其理,善行者究其难。 ——《荀子·大略》节选 【释义·点评】 意思是:善于学习的人会彻底了解其中的道理,善于实践的人会探究其中的艰难之处。 习近平《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》: 中国古人说:“善学者尽其理,善行者究其难。”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美好的目标,也是一个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跑才能实现的目标。中国愿同广大成员国、国际组织和机构一道,共同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进程。 原文·语境】 君子曰:学不可以已。 ——《荀子·劝学》节选 【释义·点评】 已:停止。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。也就是说,学无止境,永远会有可学的东西。
【原文·语境】 无稽之言,不见之行,不闻之谋,君子慎之。 ——《荀子·正名》节选 【释义·点评】 稽:查核。行:行为,做法。谋:计谋,谋略。 这句话的意思是:没有核验过的话,没有见过的做法,没有听说过的计谋,君子要慎重对待。
【名句·出处】 学所以益才也,砺所以致刃也。(《说苑·建本》) 【原文·语境】 子思曰:学所以益才也,砺所以致刃也。吾尝幽处而深思,不若学之速;吾尝跂而望,不若登高之博见。故顺风而呼,声不加疾而闻者众;登丘而招,臂不加长而见者远。 ——《说苑·建本》节选 【释义·点评】 砺:磨刀石。所以:所用,用来。“学所以益才也,砺所以致刃也”的意思是:学习是用来增长才干的,磨刀石是用来使刀刃锋利的。 习近平《之江新语——要善于学典型》: “学所以益才也。砺所以致刃也”。我们就是要善于向先进典型学习,在一点一滴中完善自己,从小事小节上修炼自己,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学习先进、保持先进、赶超先进。
【名句·出处】 川泽纳污,山薮藏疾,瑾瑜匿瑕。(《左传·宣公十五年》) 【原文·语境】 十五年,春,公孙归父会楚子于宋。宋人使乐婴齐告急于晋,晋侯欲救之。伯宗曰:“不可,古人有言曰‘虽鞭之长,不及马腹’。天方授楚,未可与争。虽晋之强,能违天乎?谚曰:‘高下在心,川泽纳污,山薮藏疾,瑾瑜匿瑕。’国君含垢,天之道也,君其待之。”乃止。 ——《左传·宣公十五年》节选 【释义·点评】 山薮(sǒu):山深林密的地方。瑾瑜:美玉。“川泽纳污,山薮藏疾,瑾瑜匿瑕”的意思是:江河湖泽会容纳污水,深山密林会藏瘴疠之气,美玉也会藏有瑕疵。比喻伟大美好的事物也会有不尽如人意的一面,不可能尽善尽美。 《汉书·贾邹枚路传》: 臣闻乌鸢之卵不毁,而后凤凰集;诽谤之罪不诛,而后良言进。故古人有言:“山薮藏疾,川泽纳污,瑾瑜匿恶,国君含诟。”唯陛下除诽谤以招切言,开天下之口,广箴谏之路,扫亡秦之失,尊文武之德,省法制,宽刑罚,以废治狱,则太平之风可兴于世,永履和乐,与天亡极,天下幸甚。 国平《制度机制是贯彻群众路线的重要保障》: 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,极为重视自身建设,很早就提出了“三大作风”,把群众路线放在特别突出的位置。然而,“川泽纳污,山薮藏疾,瑾瑜匿瑕”,一支庞大的队伍在长期的斗争中难免有理想丧失、斗志颓唐、精神松懈的落伍者,“四风”问题的出现也不可避免。 【名句·出处】 任重道远者,不择地而息;家贫亲老者,不择官而仕。(《韩诗外传》) 【原文·语境】 曾子仕于莒,得粟三秉,方是之时,曾子重其禄而轻其身;亲没之后,齐迎以相,楚迎以令尹,晋迎以上卿,方是之时,曾子重其身而轻其禄。怀其宝而迷其国者,不可与语仁;窘其身而约其亲者,不可与语孝;任重道远者,不择地而息;家贫亲老者,不择官而仕。故君子桥褐趋时,当务为急。 ——韩婴《韩诗外传》节选 【释义·点评】 意思是:负担重、路途远的人,不选择地方就会休息;家里贫穷、双亲又年老的人,不选择官职就应出仕。 也就是说君子修身齐国治国平天下,要分得出轻重缓急,不可固守教条。
【名句·出处】 不仁之至忽其亲,不忠之至倍其君,不信之至欺其友。(《韩诗外传》) 【原文·语境】 传曰:不仁之至忽其亲,不忠之至倍其君,不信之至欺其友。此三者、圣王之所杀而不赦也。《诗》曰:“人而无礼,不死何为!” ——韩婴《韩诗外传》节选 【释义·点评】 至:极点。忽:忽视。倍:同“背”。 最不仁的行为是忽视自己的双亲,最不忠的行为是背叛自己的君主,最不信的行为是欺骗自己的朋友。
【名句·出处】 喜名者必多怨,好与者必多辱。(《韩诗外传》) 【原文·语境】 传曰:喜名者必多怨,好与者必多辱,唯灭迹于人,能随天地自然,为能胜理,而无爱名;名兴则道不用,道行则人无位矣。夫利为害本,而福为祸先,唯不求利者为无害,不求福者为无祸。《诗》曰:“不忮不求,何用不臧。” ——韩婴《韩诗外传》节选 【释义·点评】 与:赞许。 贪图名声的人一定会招致许多怨恨,喜好赞许的人一定会招致许多羞辱。 这是富于哲理的一句话,顺其自然才是正道,违情背理的行为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。 【释义·点评】 意思是:刚洗完头的人一定会掸一掸帽子,刚洗完澡的人一定会抖一抖衣裳。比喻不愿以洁净的身心,蒙受外界的尘污。 韩婴《韩诗外传》: 传曰:君子洁其身而同者合焉,善其音而类者应焉。马鸣而马应之,牛鸣而牛应之,非知也,其势然也。故新沐者必弹冠,新浴者必振衣,莫能以己之皭皭,容人之混污然。
【名句·出处】 剑虽利,不厉不断;材虽美,不学不高。(《韩诗外传》) 【原文·语境】 剑虽利,不厉不断;材虽美,不学不高。虽有旨酒嘉淆,不尝,不知其旨;虽有善道,不学,不达其功。故学然后知不足,教然后知不究。不足,故自愧而勉,不究、故尽师而熟。由此观之,则教学相长也。 ——韩婴《韩诗外传》节选 【释义·点评】 厉:通“砺”,磨。材:资质。 剑虽然很锋利,不磨就不能砍断东西;资质虽然很好,不学习就不能提高才能。
【名句·出处】 君子学以聚之,问以辩之,宽以居之,仁以行之。(《周易·䷀乾·文言》) 【原文·语境】 君子学以聚之,问以辩之,宽以居之,仁以行之。《易》曰“见龙在田、利见大人”,君德也。 ——《周易·䷀乾·文言》节选 【释义·点评】 辩:通“辨”,辨别。居:居位;指当下自己的位置。君子通过学习积累知识,通过问询辨别疑难,以宽恕厚道之心居位,用仁爱之心行事。“乾”卦为天道刚健,自强不息之象,“君子学以聚之,问以辩之,宽以居之,仁以行之”,意在表明君子应蓄学养德,以备“飞龙在天”之用。
【名句·出处】 居上位而不骄,在下位而不忧。(《周易·䷀乾·文言》) 【原文·语境】 九三曰:“君子终日乾乾、夕惕若厉,无咎。”何谓也?子曰:“君子进德修业,忠信,所以进德也,修辞立其诚,所以居业也。知至至之,可与几也,知终终之,可与存义也。是故居上位而不骄,在下位而不忧,故乾乾因其时而惕,虽危无咎矣。” ——《周易·䷀乾·文言》节选 【释义·点评】 处在尊贵的位置而不骄傲,处在卑微的位置而不忧愁。“居上位而不骄,在下位而不忧”,体现的是儒家“用之则行,舍之则藏”的处世态度
【名句·出处】 君子终日乾乾,夕惕若,厉,无咎。(《周易·䷀乾》) 【原文·语境】 九三:君子终日乾乾,夕惕若厉,无咎。 ——《周易·䷀乾》节选 【释义·点评】 乾乾:自强不息貌。惕:小心谨慎。厉:危险。咎:凶。 意思是:君子整天自强不息,夜晚也小心谨慎若处险境,就不会有凶灾。 (杨新华 释评)
夫大人者,与天地合其德,与日月合其明,与四时合其序,与鬼神合其吉凶。(《周易·䷀乾·文言》)
【名句·出处】 劳而不伐,有功而不德,厚之至也。(《周易·系辞上》) 【原文·语境】 “劳谦君子,有终吉。”子曰:“劳而不伐,有功而不德,厚之至也,语以其功下人者也。德言盛,礼言恭,谦也者,致恭以存其位者也。” ——《周易·系辞上》节选 【释义·点评】 劳:劳苦。伐:夸耀。不德:不自以为有恩德。厚:敦厚。至:极点。 辛劳而不夸耀,有功绩而不自以为是恩德,这是敦厚的极致境界。 赵炎《辽兴宗曾因吃菜汤泡饭取消御驾亲征》: 就为官而言,张俭身上的闪光点确乎不少,毕生廉洁自不在话下,能够“劳而不伐,有功而不德”,心系社稷,造福百姓,这种实干精神与实干意识,当得起一代贤相之名。
原文·语境】 九三:劳谦,君子有终,吉。 象传:劳谦君子,万民服也。 ——《周易·䷎谦》节选 【释义·点评】 意思是:勤劳而谦虚的君子,民众都会敬重服从他。 “劳谦君子,万民服也”,道出了领导者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,即勤劳而又谦逊,才能赢得民众的真诚拥戴和服从 【名句·出处】 乱之所生也,则言语以为阶。(《周易·系辞上》) 【原文·语境】 “不出户庭,无咎。”子曰:“乱之所生也,则言语以为阶。君不密,则失臣;臣不密,则失身;几事不密,则害成。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。” ——《周易·系辞上》节选 【释义·点评】 阶:凭借。祸乱产生的原由,就是把说话当作凭借的。也就是说,“祸从口出”,所以君子应该保持一种“慎密”状态,“不出户庭”就不会有过失
【名句·出处】 时止则止,时行则行,动静不失其时,其道光明。(《周易·䷳艮·彖传》) 【原文·语境】 艮,止也。时止则止,时行则行,动静不失其时,其道光明。艮其止,止其所也。上下敌应,不相与也。是以不获其身,行其庭不见其人,无咎也。 ——《周易·䷳艮·彖传》节选 【释义·点评】 时:时间,时机。道:道路,前途。在该停止的时间就停止,在该行动的时间就行动,行动静止都掌握好时机,这样所走的道路就是光明的。 李凯《苟利于民,不必法古;苟周于事,不必循俗》: 变要看准时机,并不是所有时机都适合变。所以古人又提出了“时”的概念。《周易》“艮”卦《彖》言“时止则止,时行则行”,只有“动静不失其时”,才能前途光明。 王彬《北京建城历史:布局规划与井田制密切相关》: 光熙门,东垣北门,艮卦。《周易》:“艮,止也。时止则止,时行则行,动静不失其时,其道光明。”熙,与光同意,有天光之象。日光来自东方,亦有生长意,与西北肃清门相对。 名句·出处】 不恒其德,或承之羞,(《周易·䷟恒》) 【原文·语境】 九三:不恒其德,或承之羞,贞吝。 象传:不恒其德,无所容也。 ——《周易·䷟恒》节选 【释义·点评】 恒:保持,守常。承:承受,遭受。不能恒守德行的人,或许会受到羞辱。九三属于阳爻居刚位,会出现躁动盲进、守恒不终的情况,“凡无恒者,皆不能保其德”,不能长久地保持自己的美德,有时就会蒙受羞辱。 《论语·子路》: 子曰:“南人有言曰:‘人而无恒,不可以作巫医。’善夫!”“不恒其德,或承之羞。”子曰:“不占而已矣。” 【名句·出处】 三人行,则损一人;一人行,则得其友。(《周易·䷨损》) 【原文·语境】 六三:三人行,则损一人;一人行,则得其友。 ——《周易·䷨损》节选 【释义·点评】 三个人同行,就会有一人被排斥;一个人独行,就会遇到朋友。 “三人行,则损一人;一人行,则得其友”,揭示了人性的弱点:人多则相疑,故三人做事必有一人被“损”;但人又是群居动物,耐不得孤独,故一人做事,就希望找个伴,就容易得到朋友。 “三人行,则损一人;一人行,则得其友”也可理解为是讲阴阳平衡的男女关系:两个同性一个异性,就会有一个同性离开;独自一人就会遇到自己的异性配偶。 《周易·系辞下》: 子曰:“颜氏之子,其殆庶几乎?有不善未尝不知,知之未尝复行也。易曰:‘不远复,无祇悔,元吉。’” “天地絪縕,万物化醇,男女构精,万物化生,易曰:‘三人行,则损一人;一人行,则得其友。’言致一也。”
|